Archives: Article

驚奇之窗 - 馬勒古(上)

主耶穌基督受難的那段期間,處處都是「驚奇」,當中最感到「驚奇」就是馬勒古了。

西門彼得帶著一把刀,就拔出來,將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,削掉他的右耳,那僕人名叫馬勒古。」(約翰福音18章10節)

誰是意外之客?

馬勒古,這個大祭司的僕人,這個不知自由為何物的人,現在竟然要企圖逮捕那位來到世上使世人得自由的上帝。更諷刺的是,馬勒古這個名字的意思是「王、國度」(《史密斯聖經字典》)。這個奴隸的名字是「王」的意思,竟然要來逮捕這位來到世上服侍人、而非受人服侍的大君王(馬可福音10章45節)。這真是匪夷所思,真是「驚奇」!

然而馬勒古來到客西馬尼園時,他不是獨自一人,而是帶一大批人出征,去對付加利利一個手無寸鐵的木匠,而站在隊伍最前方的就是馬勒古。馬勒古遇見耶穌的經驗,同樣也有痛苦。
「西門彼得帶著一把刀,就拔出來,將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,削掉他的右耳,那僕人名叫馬勒古。」(約翰福音18章10節)

有位聖經教師說,彼得顯然是個漁夫,不是軍人,因為他原本要砍的是馬勒古的頭,但卻意外失手,只砍掉了一隻耳朵。對馬勒古而言,此刻簡直是驚心動魄。原本他風風光光地在軍隊前面打先鋒,但刹那間,他卻淪為痛苦的受害者。他會有什麼下場?他會血流不止而死,還是逃過一劫?對大祭司的僕人而言,一個驚人的意外事件,演變為真正的驚嚇。為此,整個軍隊一定想報復這個加利利人及祂的門徒。

被耶穌醫治

耶穌說︰『到了這個地步,由他們吧!』就摸那人的耳朵,把他治好了。」(路加福音22章51節)

有意思的是,只有路加這個醫生在他寫的福音書裡提到醫治一事。韓瑞森在他寫的注釋書中指出,路加秉持身為醫生的專業,不止記載耶穌治好了馬勒古,也提到馬勒古被砍下的是右耳。威廉韓瑞森說︰「被砍下的耳朵,是否仍搖搖欲墜連在皮膚上?無論別人怎麼想,身為醫生的路加卻記載︰耶穌就摸那人的耳朵,把他治好了。我們又再次看到耶穌是偉大的同情者、醫治者、救主,祂不只關心人(所有信徒)的心靈,甚至也關心人的身體。

對兩者感到困惑

這一連串事件如火如荼地快速延燒,想必在馬勒古這個可憐僕人的心中產生了困惑。他對這些事情毫無心理準備。一個漁夫動手攻擊他?他要逮捕的人竟醫好了他?一連串突如其來的事,他該如何面對呢?

馬勒古想必會百思不解︰「我百般想要加害的人,怎麼可能如此同情我?這位耶穌到底是誰?

無庸置疑的,他聽過該亞法和其親信精心策畫要逮捕耶穌的密謀,也許他甚至贊成別人指控耶穌會威脅國家的說辭。然而現在,此人卻醫好了他?他的右耳就是最好的證明,不是嗎?有沒有可能,他的主人該亞法對這些加利利門徒稱之為夫子的人誤解太深?

*本文摘自柯貝爾(Bill Crowder)《復活之窗》

驚奇之窗 - 馬勒古(下)

復活之窗主頁

我們的上帝是誰?

不同人對上帝有不同的看法。有人認為上帝只不過是股力量,沒有位格也沒有感情。有人認為上帝遙不可及,無法認識。人們對上帝的看法受到文化傳統的影響,地區不同,種族不同,對上帝的概念也不同。當然,不相信有上帝的也大有人在。而你呢?你覺得上帝是誰?

約翰福音3章16節開宗明義說「上帝……」,這個字非常重要,因為經文一開始就表明確實有上帝。上帝不但存在,祂還創造了你和我(創世記1章1 節)。而我們之所以有感情、有意志,正因為你我是按照祂的形象受造(創世記1章27節)。單單這一點,就足以證明上帝絕對不是一股沒有感情的力量。

上帝有位格、有感情,意思是祂能跟你我建立關係,我們也能認識祂。彼得前書5章7節說:上帝顧念我們,哥林多後書5章20節說:上帝希望與我們和好,可見上帝的心意正是要我們來認識祂。這是何等大的恩典!

所以即便我們悖逆(羅馬書5章8節),但上帝依然鍥而不捨,主動拯救,使我們脫離罪惡的咒詛,不再失喪絕望。

這就是我們的上帝。

能邀請人一起來認識祂,真是何等榮幸!

沒有條件

有些小朋友不喜歡跟媽媽逛街,因為芒果明明每顆都長得一樣,但媽媽卻要東挑西選,選個半天。其實,媽媽之所以要花這麼長時間,是因為她心中列出了好幾個「條件」,條件都符合了才買。心理學家指出,談戀愛的過程也是如此,當事人心裡有好些條件,只不過自己沒察覺而已。聖經說「上帝就是愛」(約翰一書4章16節),但上帝的愛也有條件嗎?

約翰福音3章16節開頭說「上帝愛……」,但在希臘文聖經「愛」的前面還有一個字,按原文直譯是「上帝『這樣地』愛……」,說明了上帝如何愛我們。祂怎樣愛我們呢?正如約翰福音3章16節接下來所說的,祂甚至把獨生子賜給了我們。祂的獨生子正是那位與聖父一體、與祂同質、不折不扣的上帝(歌羅西書1章15-20節)。

上帝為了拯救你我,竟然犧牲祂的獨生子,這實在讓人匪夷所思!但話說回來,這正是慈愛的上帝才會做的事!羅馬書8章32節告訴我們,上帝毫不猶豫地把萬物、把祂最好的,甚至是祂自己都給了我們。單單這一點,就足以顯明祂捨己的本質。祂愛我們沒有「條件」,感謝讚美上帝!

面對這樣一位上帝,你我該怎麼回應呢?

普世之愛

你覺得上帝所愛的對象是誰?約翰福音3章16節接下來告訴了我們答案:「世人」。

這對猶太人來說,根本不可思議,因為他們認為只有猶太人才是上帝的選民,才配領受祂特別的眷顧(申命記7章6-8節)。至於外邦人,猶太人避之唯恐不及!但聖經卻說,上帝一直都愛世人,上帝一直都要拯救世人(創世記12章3節;以賽亞書65章2節)。而且約翰多次使用「世人」來指人類充滿罪惡的社會(約翰福音3章19節,7章7節,14章17節,15章18-19節)。換言之,約翰希望讀者(包含我們在內)明白,上帝的愛超越猶太人、外邦人的界線,涵蓋「各國、各族、各民、各方」(啟示錄5章9節),連罪人都包括在內。

上帝的愛遍及世界,達到萬民,絲毫沒有偏袒。因此,我們可以對世上每個人說「上帝愛你」,邀請對方來信靠耶穌,經歷上帝的愛,轉離他們過往的惡行。

上帝渴望使用你我,去傳揚祂對世人的大愛,你願意嗎?

今天就從身邊的同學、同事,或者鄰居開始吧!

愛的行動

女生問男生:「你愛我嗎?」為她神魂顛倒的男生回答:「我當然愛妳。」女生接著問:「那麼你願意為我死嗎?」男生回過神來說:「喔,我對妳的愛永遠不死。」這個故事聽來幽默,但卻一針見血,因為故事說明了兩個重點:一、口惠而實不至的愛不是真愛;二、愛的最高表現是犧牲自己。感謝上帝,祂的愛不止於言語,還帶出了行動──祂「甚至將……賜給他們」。

約翰福音3章17節說:「因為上帝差祂的兒子降世,不是要定世人的罪,乃是要叫世人因祂得救。」其中約翰特別用了「差」這個字,來幫助我們體會上帝愛的行動。祂不只是把祂最好的獨生愛子「賜」給我們,祂更是「差」祂的兒子來到世上,好完成偉大的使命。上帝竟把祂獨生子耶穌基督差到世上來代替我們死,好叫我們可以活。這樣的愛,何等浩大!

這樣的愛,我們又該如何回應呢?

我們這些得贖的人,理當帶著感恩的心,再次獻上自己,讓我們「行事為人對得起主,凡事蒙祂喜悅,在一切善事上結果子,漸漸地多知道上帝」(歌羅西書1章10節)。

最好的禮物

或許有人會問:「我怎麼知道上帝真正愛我呢?」約翰的答案很直接:「上帝這樣地愛世人,甚至賜下獨生子」(呂振中譯本)。若從希臘文直譯:「因為上帝如此愛世界,因此給了祂的獨生子。」更加凸顯了這份禮物的貴重。「獨生子」這個詞語,在約翰福音1章14、18節的用法裡是「獨一無二、無與倫比」的意思。但這位上帝的「獨生子」又是誰?祂又獨特在哪裡呢?

從一開始約翰就宣告:耶穌是上帝(約翰福音1章1-4節),耶穌成為了人,像你我一樣,住在我們中間(約翰福音1章14節;馬太福音1章23節),為了要拯救我們(馬太福音1章21節;約翰福音3章17節;約翰一書4章14節)。甚至耶穌自己也說:「我與父原為一……人看見了我,就是看見了父」(約翰福音10章30節,14章9節),這讓我們可以肯定祂就是上帝。

一般人送禮,再怎麼送,也不可能把自己都送出去,但上帝所做的,卻正是如此!祂給了我們最好的禮物──祂自己和祂的生命,證明祂是何等地愛我們(約翰福音15章13節;羅馬書5章6-8節;約翰一書4章9-10節)。上帝的愛至大至深,無法測度,是耶穌把這份愛顯明了出來。

耶穌基督就是上帝給我們最大的恩賜,最好的禮物。

『感謝上帝,因祂有說不盡的恩賜! 』(哥林多後書9章15節)

「一切」指的是每一個人

不管是不是基督徒,大家都一起慶祝聖誕節,這不是很棒的一件事嗎?

在歷史上的第一個聖誕節,儘管很多人不相信上帝,但那一天卻是個重要的日子,值得所有人熱烈慶祝,因為上帝把祂的兒子連同永生賜給了世上每一個人。

約翰福音3章16節應許說「叫一切信祂的,不至滅亡,反得永生」,意思就是在強調:「任何人」只要願意相信耶穌,就都能領受這份禮物。

換言之,在上帝的救恩計畫當中,沒有人被排除在外。不看身分,不論背景,不管過去的行為,每個人都在邀請之列。事實上,耶穌是為了罪人才來的,因為祂親口說過:「無病的人用不著醫生,有病的人才用得著;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,乃是召罪人悔改。」 (路加福音5章31-32節)

這是何等寶貴的真理!

耶穌說得很清楚,救恩是為每一個人預備的,

只要願意向上帝敞開心門,沒有誰是上帝無法拯救的。因此,我們也該把這個真理跟別人分享,好叫你我身邊的「每一個人」都得著這份寶貴的禮物。你願意嗎?

只要相信

大部分人從小就被灌輸「一分耕耘,一分收穫」的觀念。在家要乖,父母才會高興,才會稱讚。在學校要認真,成績才會好,老師才會滿意。在公司要表現好,才會升職,才能拿獎金。但每當我們做不到的時候,心裡就會充滿了愧疚。

你跟上帝的關係也是如此嗎?你是不是覺得,非得做個「好」基督徒,然後才能上天堂呢?主日崇拜不能遲到,行善助人要全力以赴,待人接物要神聖虔誠。萬一沒做到的時候,你會不會覺得自己不敢面對上帝呢?

這些擔心本身並沒有錯,但千萬別誤以為要達到標準才能得到救恩。耶穌沒有說「做好人」或「做好事」才能得永生,耶穌說的是「一切信祂的」都能得到永生。

上帝接納你我進入天國的唯一要求就是「相信」,不是「做好事」,也不是「做好人」。這對害怕失敗、被罪咎感轄制的人來說,是何等大的安慰、何等大的釋放與自由!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「相信」,相信祂的救恩,相信耶穌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一切。

「相信」不單只是承認福音真理,

「相信」更是接受耶穌基督進入你的生命,完完全全地倚靠祂。你願意「相信」耶穌嗎?

死亡的陰影

死亡」是怎麼一回事?人死了之後會怎麼樣?不管你喜不喜歡,每個人都要面對死亡。不管你再怎麼有錢,再怎麼成功,再怎麼出名,沒有一個人可以例外。有人以為「死亡」代表結束,是日暮西山,是漸漸無人紀念,因​​此他們活著的時候,就拼命立功立言,希望日後還有人懷念。不過也有人恰恰相反,把死亡拋諸腦後,活一天就盡情享受一天。

但聖經卻清楚指出,死後還有審判(希伯來書9章27節)。因此,約翰福音3章16節的「不至滅亡」這四個字,就格外提醒我們,沒有耶穌的命運將會是何等悲慘。

因為「滅亡」的意思是「徹底毀壞」,不是「沒有知覺」,不是「不再存在」 ,而是「失去價值、無關緊要、沒有意義」。更進一步說,就是永遠與上帝隔絕,與美善再也無分。

這原本是你我應有的下場,因為我們都犯了罪,都被判了死刑。但耶穌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,擔當了我們的罪。祂代替你我受了罪的刑罰,好讓信靠祂的人可以脫離悲慘的下場,不至滅亡。

明白耶穌救我們脫離了死亡的陰影,真是何等大的安慰!